智能百科 > 人文百科 >

东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时间: 嘉欣 人文百科

东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是如何的呢?小伙伴们可有了解过?不妨一起来关注下吧!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东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简介),欢迎参阅呀!

东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东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简介)

1.三公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

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2.九卿

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民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一、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二、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

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东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东汉不设丞相(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地方军队的职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汉献帝末期,曹操迁都许昌,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东汉在遵循西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与西汉相比,东汉官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权利的削弱,代之而来的是“尚书台”和六曹机构权利的大大加强,这就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方面,刘秀进行了一系列措施。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刘秀即位,置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大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大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大司马,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东汉的军事实力

在许多西方人的眼中,汉朝更是当时世界上可以与罗马帝国相互对抗的帝国之一。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情况之下,汉朝却以一种极为落寞的姿势消失在了历史当中,这也让许多历史学家好奇不已。

在经过长期的摸索以及探究,历史学家发现早在东汉建立之时,汉朝就已经涌现了许多矛盾,朝堂之上,混乱不已,外族势力虎视眈眈。虽然汉朝表面上看起来强大不已,但实则早已被蛀空了,内部成为了一颗空壳大树。

、汉朝的强大之处

汉朝在建立之初,虽然国家因为常年的战乱处于破败的状态当中,那汉高祖刘邦通过雷霆手段,在短时间内使得国家的经济有所上涨,汉朝的正权也得以稳定。

而汉文帝和汉景帝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扫清了汉朝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的所有障碍,开辟了文景之治。在汉武帝登基之后,国家一片祥和,汉朝的军队终于有了与匈奴一战的实力。

自从汉朝军队大败匈奴之后,就成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汉朝军队开始所向披靡,外出征战所经之处,几乎全部都是胜利高歌。在扩张汉朝版图的同时,汉朝军队的脚印也延伸到了许多海外国家,例如太平洋印度大漠的。

除此之外,虽然在七国之乱之后,削藩这一目的终于达成,但仍需要巩固这一成果,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便推出了推恩令,彻底将藩王手中的一切权力收之于自己的手中。

从前不可一世的诸侯国也变得名存实亡,中央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能力。在经济上,汉武帝继续推行黄老之术,以休养生息作为自己统治的基调,在承接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又开创了汉武盛世。

使得经济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势。虽然汉朝的文化不如唐朝的唐诗,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那般名流千古,但仍旧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文学篇章。

虽然西汉末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国家政权动荡,但刘氏子嗣仍旧力挽狂澜,拯救汉朝的政权,建立了东汉,这一举动也使得汉朝的光辉灿烂,再一次得以延续。

东汉时期的危机

然而在东汉末年之时,国家的政权却遭到了巨大的重创,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亦或者是军事都直线下降。在封建古代之时,人口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最终标准。

然而东汉末年之时的人口数量简直是少的可怜。为了能够支持国家的运转,政府不断的压迫百姓,致使许多百姓生活在流离失所当中,在无奈之下揭竿而起,起兵造反。

然而令东汉统治者最为头疼的还远不止此,曾经对汉朝政权虎视眈眈的乱臣贼子们,按耐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在国家如此困难之际,也伸出了自己罪恶的魔爪。

除此之外,东汉的朝堂之上,更是被宦官把持朝政,宦官以及外戚两个集团为了能够夺得更大的权利,不惜大打出手,而曾经高高在上的一国统治者也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傀儡。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东汉的强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强而已,具体也仅限于军事方面。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封建时代一共存在了2000多年,涌现了上百个封建王朝。而在这些朝代当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直位居前列。

这样的军事成绩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厮杀所换来的,也是通过少数民族的鲜血所成就的。在战争当中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得汉族军队所向披靡,对战争有着前所未有的向往。

而在东汉末年,因为国家朝廷之上涌现了诸多弊端,曾经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也伺机而动,经过长期的修整,少数民族的兵力也十分强盛,所以他们趁着这个大好的时机,想要给东汉的政权最后一击。

然而令他们意外的是,尽管东汉处于最为虚弱的年代,但仍旧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然而在如此窘迫的状态之下,曹操也伸出了自己的罪恶之手。

在许多历史学家眼中,曹操绝对是个狠人,他一直以自己汉人的身份为傲,但心中却有着狼子野心。在手中握有重权之后,曹操便打击少数民族,试图霸占汉朝。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