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为何要三征百越
据了解,秦始皇曾三征百越,虽然最终成功得到百越之地,但秦军平定百越历时十余年,耗费军资无数,死伤士卒三十余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秦朝为何要三征百越(什么原因),欢迎参阅呀!
秦朝为何要三征百越(什么原因)
百越之地,主要指的是古代中国在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居住的地区。在这里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先秦时期的中原人称为越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又被称为百越。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句话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如今的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地域,就是百越的范围;第二,百越分支部落众多,且各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幅员非常辽阔,另外百越分支部落虽然众多,但由于被山川五岭所阻隔,所以远离华夏文明核心所在的中原地区,加之不少古籍记载中百越瘴气和野兽又非常多,常被中原视为蛮荒不毛之地。
可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世对百越地区较大的误解,据文献记载及考证,古越人和中原人最早期的关系就体现在贸易上。那时的越人,用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珍贵的奢侈品,来交换中原人手中的丝帛和手工艺品。
甚至百越诸部族中的于越部族,还曾经北上当过周成王的宾客,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百越地区和中原也已经有过比较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了。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百越和吴越、楚国更是交往频繁,楚国贵族喜爱的茶晶,就出于百越地区。
不少人都认为百越文明的发展,与秦始皇征服后息息相关,可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百越在秦朝建立以前就已经存在璀璨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秦始皇征服百越的两大目的
《准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由此可知,秦始皇发兵攻打百越地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拥有当地的犀角、象牙等奢侈品和丰富的自然物产。
但在挥墨君看来,秦始皇攻打百越地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觊觎百越地区的战略地位。
因为百越所处的两广地区根本就没有犀牛和大象,那这些珍贵的犀角和象牙又是从何而来呢?
从现代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从台湾、菲律宾乃至中南半岛等地都发现了百越地区生产的石器和晶石,而广州更是出土了玛瑙和串珠,而这些玛瑙串珠的工艺则来自于古印度等国,可见先秦时期的百越已经有相当规模的海上贸易了。
同时在广州发现的秦朝军队造船厂遗址,更证明了百越地区重要的海上贸易地位。因此,秦始皇除了想要占有百越地区的物产资源外,更想要得到百越地区的海上贸易。
为什么秦朝灭亡之后,没有人复国?
一、秦国不得民心,百姓不愿意支持秦国
秦朝建立,天下刚安定,好战的秦始皇就在远隔万里的南北边疆同时开辟战场,当时服兵役、服劳役的人超过200万人,有士兵服兵役就需要粮食,当时还有差不多一样数目的人被征召去运送粮食等物质,当时天下人口不过两千万,等于说秦始皇征发了全国人口的20%来做兵役和劳役。后来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了自己生前居住的阿房宫和死后要埋葬的骊山墓,更是需要太多的人去劳动,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吴广就是因为劳役太重而起兵造反的嘛,而且百姓苦秦久矣,恨透了秦始皇了,所以对于起义是一呼百应。一个国家一旦没有了民众的支持,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国家,最终只会走向灭亡。所以说当时在秦朝灭亡后,没有人怀念故国,也就没有人想要复国。
二、秦二世几乎杀绝了皇族后裔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胡亥是秦始皇的第18子,按道理来说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联合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了继承人扶苏,拥立胡亥当的皇帝。胡亥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胡亥时时害怕有一天自己的皇位被兄弟取代,就先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们。
据专家考证,秦始皇共有23个儿子,10个公主。胡亥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对自己的兄弟进行残杀。"将六公子戮死于杜",“将十二公子杀戮于咸阳市”,也就是说将六位公子戮死在杜这个地方,而十二个公子戮死在咸阳市。而戮死在古代属于酷刑,是肢解的意思。可见,秦二世胡亥并没有让他的兄弟们死得痛快!
胡亥杀掉自己的18位兄长之后,剩下的家人也是恐惧不安,公子高本想逃走,但是又怕胡亥会祸及自己的家人,于是主动到胡亥面前请死,请求主动去给秦始皇陪葬,希望能够饶了自己的家人。胡亥答应了,将其肢解,以后没有再杀他的家人。还有三兄弟也是因为害怕而拔剑自刎。胡亥在杀光自己的兄弟之后,他的很多姐妹都嫁人,胡亥又把姐妹们都抓回来戮死。至此秦始皇的儿子除胡亥之外,全部死绝!秦二世这一做法,直接导致秦朝皇室凋零。在秦朝灭亡之后,秦人没有复国,秦始皇子嗣死绝应该算是根本原因之一!
三、项羽对秦王室以及贵族的屠杀
项羽和秦国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的爷爷项燕、伯父项梁都是被秦人杀死的,国家也是被秦朝给灭了。所以项羽此生心愿就是尽杀秦国皇室子孙,报家国之仇。后来,项羽带着ニ十万大军赶到了咸阳城,洗劫了秦朝的宫室,杀害了秦王子婴,秦王子孙以及权贵们基本上全部尽造杀戮。即便是有侥幸存活的,也不敢再说出自己的身份,只能隐姓埋名,过上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就更加谈不上复国了。
最后,在另一方面,秦朝被灭亡后,秦朝的核心地区-——关中地区是被刘邦占领的。刘邦通过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人民的支持,从而削弱了他们恢复国家的愿望。所以在楚汉相争时期,这些老秦人开始支持刘邦和项羽争夺统治权。对于这些老秦人来说,楚国的后裔项羽和秦朝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他们不会希望项羽能够成为统一的帝王。因此,由于上述原因,秦朝王室的后裔和老秦人在秦朝灭国后都没有任何意图想要恢复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及文字的过程怎么样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实行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民众希望统一。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
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落到了秦国统治者的身上呢?因为秦国有客观上和主观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客观上讲,秦国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施行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逐步向东扩展。而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继续扩张,井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按军功颁赐爵位,以爵位赏赐土地和隶农,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军事实力大增。
同时,秦国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经过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代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已占据中国1C3的土地,拥有大片富庶地方,国富兵强。
反观东方六国,君主皆庸,政治腐败,经济发展迟慢,军事力量不强,而且六国君王多是苟安一时之辈,缺乏统一中国的胸襟和气魄。而秦王嬴政是一位有远大志向与气概的人物。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年仅13岁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不韦号称秦王仲父,嬴政许多事情受到吕不韦的限制。随着秦王政年龄的一天天增长,他对吕不韦的专权也愈益不满,于是二者的争权也日益激烈。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了加冕典礼,开始亲政,他首先镇压了嫪毐集团的政变,接着以吕不韦与政变有关为借口,罢其相国之职,令其迁蜀,迫使不韦无奈自杀。
至此,秦国大权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这就为他指挥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绝对必要的条件。秦王政大权独揽之后,就开始实施他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伟战略。
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从敌营中来的人或曾讥评过自己的人,使秦国一时人才济济,如重用韩国间谍郑国兴修郑国渠,使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他礼待军事理论家卫缭,并采纳其贿赂各国权臣以破坏六国合纵的建议,军事上受益匪浅。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法、术、势思想,加强他对政权的统驭能力。
听从李斯《谏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来客卿的传统,使秦王政身边形成一个智囊团,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个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秦始皇为什么把天下分为36郡
郡、县为春秋战国至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前期,楚、秦、晋等诸侯国开始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县;春秋末期,各诸侯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郡的面积虽比县大,但因地处偏远,行政建制一般比县为低。战国时,各诸侯国在边地分设郡、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郡”字,从邑、君声。君本义为至尊,奉守军令以行君政之地为郡。“县”字,从系持,为倒首,倒首系挂之为悬。“悬”、“县”古时通用。县与王城悬隔千里,取遥远之意。楚庄王灭陈置县,县名至此始。
《说文》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春秋左传》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春秋前期县大于郡。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置三十一县。其后变法图强,兼并一日千里:公元前327年,秦灭西戎设义渠县;公元前278年,占郢城置南郡;公元前277年,定黔中设黔中县;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公元前249年置山川郡;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公元前242年置东郡;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公元前223年置楚郡;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至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天下。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尉、监各官。三年后,攻克南越陆梁地,增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同时收取河套以南土地,设置四十四县。是为一统天下,大功告成。
郡的辖属初本无定制,代有更替。秦统一天下后,确立郡、县两级制,郡比县大。汉代以后承袭,至宋代改郡为府,郡制遂废。秦汉以后,县的行政长官,万户以上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以令、长分称。宋代称为知某县事,元代称县尹。明清称知县,为正七品,俗称“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