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百科 > 历史百科 >

商朝祖先的由来传说

时间: 嘉欣 历史百科

人类的起源,在没有考古科学出来之前,人们从是用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来讲述人类最早发展的起源和生命形成的蛛丝马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商朝祖先的由来传说(一览),欢迎参阅呀!

商朝祖先的由来传说

商朝祖先的由来传说(一览)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两个伟大王朝的祖先,在有历史的记载中,是由天空飞翔的大鸟开始孕育而来。第一个王朝就是商朝,就是那个因为宠幸狐狸美人妲己,而让国家分崩离析最终瓦解的商王朝。

据上古神话历史记载,商王朝的祖先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商王朝的祖先是由天上的玄鸟降生到人间。殷商的祖母名叫简狄,所属部族为有娀氏。有一天漂亮的简狄和部落里两个闺蜜来到河边洗澡沐浴,正当她们兴高采烈的在河水中欢快沐浴时,天空中飞来一只大鸟,产下一枚卵。简狄胆大好奇,就把这么卵捡起来吃掉,结果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子,取名契,就是商人的祖先。

商朝的祖先是一种天空的玄鸟,这成了商朝统治者借此统治民众的一个故事,充满的神话色彩,也为商朝批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除了商王朝,还有一种王朝的祖先也是大鸟降生而成,这个王朝就是伟大的大秦王朝,秦王朝的祖先是由什么鸟变成?又有什么样的曲折离奇故事呢?

我们先从秦始皇大帝说起。如果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子楚)的儿子(这种可能性不可排除,毕竟传言难免失实),他的祖先就是颛顼,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

秦人的早期历史至今很难有学者搞的十分清楚,只知道他们这个部族最早起源去中国东方,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经历了流浪、分裂、漂泊、迁徙等事情,中间的时间持续了将近一千二百年左右,最后在甘肃天水定居下来,最后,又通过六百多年的自强不息奋斗,逐步发展成为秦氏、秦国,最后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

颛顼是何许人?他是黄帝公孙轩辕的嫡亲孙子。中国人历来注重修撰族谱,但初始的谱系却是一团无法理清的乱麻,由于缺乏官方文献的强力支持和彝鼎实物的可靠印证,太史公司马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排出的序列都源自于口口相传的民间语文,其准确程度如何?你用聪明的脑瓜子想想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反正信不信由你。如此不厌其烦地问底刨根,就差不多有点万古洪荒的意味了。

嬴政的祖先若按照第二道谱系往下繁衍生息,只需拿出看家本领,将儿女一个个一摞摞往下生,就没有任何问题。但逗趣而又可疑的是,中间竟然横生枝节。

传说颛顼有一个漂亮孙女名叫女修,有一天,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在自家院子里织布织得正开心,忽然听见玄鸟(黑色鸟,其名不详)从低空掠过,扇翅声簌簌作响,她抬头仰望,只见一枚鸟蛋直冲她的头顶疾速坠落下来,不知是她没吃早餐,还是受到惊吓的缘故,或者两样占齐,总之那枚鸟蛋就仿佛鹞式轰炸机投下的精确制导炸弹,正好落在她张开的樱桃小嘴里。更巧的是,她因此未婚先孕,生下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取名大业。

这是一个不知道父亲只知道母亲的神话传说。在华夏神话故事里,女修是母系祖先,大业是父系祖先。玄鸟就是黑色的鸟,以鸟为民族图腾的象征。秦人尚黑也是从这个故事开始,根据这个故事,很多专家推测秦人最早的祖先应该是靠近大海的地方,属于近海部落,在上古时代,这个地方是东夷九族活动的区域,东夷九族以鸟为图腾的标志。

上古时期,人类还没有从温饱问题中腾出手脚扎牢道德礼教的篱笆,未婚先孕,弄出个私生子,都是性功能健全的表现,是赏心乐事,是舒心快事,不是什么见不得人曝不得光的糟心丑事。

女修吞食来路不明的玄鸟蛋而致孕的神迹倒是并非孤例,它与西方天主教传说上帝耶和华化为白鸽使处女玛丽亚受孕,以及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化为天鹅使处女丽达受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那“鸟”惹的事。

只可惜谁也没弄清楚给女修播种的那只玄鸟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多此一举,使中国历史从此险象环生,杀机重重。完全可以这么说吧,那枚来历不明的鸟蛋比数十个世纪后一枚氢弹的威力还要大千百倍。

商朝的势力是怎么崛起的

夏朝末年,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孔甲下传四世,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履癸(桀)继位。

相传,夏桀非常残暴,百姓已不堪忍受。“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为摆脱孔甲以来的日益衰败的局面,桀加强了对内的统治,坚决镇压异己力量,据说他斩杀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但高压手段并未达到其目的,而是加剧了人民对他的痛恨,人民甚至发誓要与之同归于尽。

到夏桀之时,夏王朝的统治已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与此同时,兴起于东方的商族则有较大发展,并逐渐强盛起来。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建立商朝。在商汤的领导下已积蓄了灭夏的实力。汤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他在成商部族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

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附近)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35里)。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商族在灭夏前尚处于氏族社会末期。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亦早已产生,但相对于夏王朝的统治来说要宽松、缓和得多。

汤亦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成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

商汤的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时商的力量虽已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夏。夏桀出于猜忌将商汤召来并囚之于夏台。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

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在与夏桀决战之前,先灭掉了此时仍然听从夏王指挥的个别方国部落。《诗·商颂·长发》:“韦、顾即伐,昆吾夏桀”郑玄如是注释:“韦,彭姓也。顾、昆吾皆己姓也。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说明汤之所以伐韦、顾、昆吾三国,是因为它们仍在助桀与商为敌,即“三国党于桀恶”。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是昆吾,“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朝的都城

1.亳(河南商丘北、山东曹县南,在山东境内)

2.嚣(郑州西北、荥阳东北)

3.相(河南濮阳北、内黄南)

4.邢(河北邢台)

5.庇(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6.奄(山东曲阜)

7.殷(河南安阳西)

商朝第四次迁都到哪里

庇,商朝都城之一,在今山东郓城北。商朝祖乙建都庇(今山东郓城)。商朝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载,商王仲丁“自亳(山东曹县)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山东郓城)”、南庚“自庇迁于奄(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第三次迁都没多久,又发生斗争,这时辅佐祖乙的是巫咸的儿子巫贤,巫贤在商王朝中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贤相,他向祖乙献策,将王都迁到庇(今山东鱼台附近);因为在商王河亶甲在位时,由于得到彭、韦两个方伯的支持,商才降服了邳候,征服了兰夷和班方,使姺候也进贡称臣,因此商王朝的东部地区也就比较安宁,且庇地和诸侯彭伯所在地相近,自然条件也较好,很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这是商朝建立后的第四次迁都。

祖乙因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祖乙在此建都18年;祖辛在此建都14年,商朝开始复兴,死后庙号为“中宗”。后来,开甲在此建都5年;祖丁在此建都9年;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迁都于奄。

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内黄)迁邢(今河北邢台)。后因邢发生河患,于是再次迁都于庇(今山东郓城)。商都庇城遗址在今山东郓城北肖堌堆古文化遗址。

据专家考证,此处属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土层呈黑色,暴露有大量的磨光石器:石刀、石斧、石镰、石凿等。遗址里还发现大量的蚌壳、鱼骨和兽骨。各类石器类型分明,刀口锋利,眼孔钻磨均匀,骨针直径和针眼细小。陶片较多,有陶鬲腿,陶罐口沿、底、腹部等,在制作上有粗细绳纹、方格纹、蓝纹等,从陶质看,有粗加砂陶、细加砂红陶、灰陶等。

该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内涵丰富,下层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大汶口文化类型,上层属于先进的龙山和商周文化。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有明、清建筑,如三皇庙、阎罗殿等,现存遗址面积3200平方米,遗址土呈灰黑色,暴露有大量的石器、陶器残片,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说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前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郓城境内便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郓城历史悠久的实物例证。

《竹书纪年》:“祖乙,名滕。二年,圮于耿,自耿迁于庇。三年,命卿士巫贤。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

《竹书纪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竹书纪年》:“开甲,名逾。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竹书纪年》:“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竹书纪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迁于奄。六年,陟。”

商朝第二次迁都相

商都,指的是夏朝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频繁迁都,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有商一朝一共有七个都城。自汤建都亳以后,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先自相迁耿,一年后就因黄河水患还都于相,之后自相“迁邢”,南庚“自邢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这才最后定都与殷,累计应有七次迁都。另外,史学界因为耿都作为都城只有一年,常常将之略去,如果略去的话,商朝就是六个都城,五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朝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

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朝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仅祖乙在位时,就迁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仲丁死后由他的弟弟外壬继王位,外壬继位不久后,商的两个诸侯国就叛变,这两个诸侯国一个叫“姺”、一个叫“邳”,姺就是有莘氏的后人,有莘氏与汤有婚姻关系,商王朝建立后世代为诸侯;邳是夏禹时车正奚仲居住的地方(今江苏邳县西南),汤建国后封邳氏为诸侯;姺、邳是与商比较亲近的两个诸侯,在这个时期判商,震惊朝野。

外壬死后由他的弟弟河亶甲继位,为了缓和王族内部日益尖锐的矛盾,改变自姺、邳反叛后出现的不利情况,就把王都从嚣迁到相(今河南内黄东南),使王族内部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这是商朝建立后的第二次迁都。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