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百科 > 历史百科 >

春秋爵位最低的许国怎么生存

时间: 嘉欣 历史百科

许国在周王室大封诸侯时,只得到了一个男爵称号,爵位低,城邦小,封地有限,进入春秋后,一再受到欺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春秋爵位最低的许国怎么生存,欢迎参阅呀!

春秋爵位最低的许国怎么生存

有关春秋爵位最低的许国怎么生存

一、许国封爵最低

许文书是姜姓,吕国后代,有传言说是姜子牙的儿子,在周文王时期,担任刑律要职;周武王时代,参加过牧野之战,建有大功。后来被封到河南许昌一带,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男爵称号,算是最低级的封国爵位了。

许国的爵位最低

西周时期,许国虽然地位低、国土小,日子还算过得下去。

二、春秋时期,受尽欺负

许国处于中原宝地,交通发达,土地肥沃,诸侯觊觎,进入春秋后,处处受欺负,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1、郑国的凌辱

郑庄公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主,连周天子都敢打,许国这种小国,和郑国做邻居,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打算向鲁国借地,以攻打许国,看穿他险恶用心的鲁国君主鲁隐公拒绝了他;

公元前712年,郑国找了个由头,联合齐鲁攻打许国,许国国君被迫逃亡卫国,两年后,在无限的惆怅、凄苦中客死异乡。

公元前697年,郑国内乱,许国趁机赶走郑国军队,重新立国。

2、依附楚国

郑国衰落后,楚国、晋国崛起,实力不济的许国继续过着卑躬屈膝的日子。

公元前654年,楚国攻击许国,许国国君裸着上身,出城谢罪,得以保住了国家;

楚成王在位时,再次攻打许国,许国国君第二次肉坦谢罪,之后被迫连续迁都,躲避锋芒。

3、被郑国灭掉

公元前576年,被郑国打怕了的许国国君,请求把国都迁到楚国境内。之后大约三五年,就迁一次国都,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军再一次伐许,许国国君许男斯实在受不了了,就投降了郑国,许国灭亡了。

之后在楚国的帮助下,勉强复了国,但已经不算标准意义上的诸侯了,于公元前375年,正式退出了舞台。

三、许国的悲剧分析

许国一直很悲催,原因就在于:

1、爵位过低。按照周礼,不能建高大的城邦防御;人口财富有限,也没实力防御。

2、地处中原腹地,四战之地,容易被欺负。灭掉许国的郑国、灭掉郑国的韩国、魏国后来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许国地处中原,周围都是强敌

3、没有明君。许国的历代明君,客观的说,都不咋地,缺乏积极开拓的意识。

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受欺负,许国是切切实实感受了一把!

春秋四大刺客豫让简介

我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气节,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将他视作知己,便毅然出山为其谋夺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世有许多英雄豪杰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但你知道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他最后怎么样了吗?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在春秋那段历史上非常有名,他就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

提到春秋四大刺客,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刺杀秦始皇的荆轲,但是这个豫让的刺杀经历绝对比荆轲的更精彩、更刺激,也更令人动容!

豫让是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最初他投靠在范、中行氏门下,由于一身本事却受不到重用,豫让便另投明主,投靠了智伯。智伯十分宠信豫让,豫让也将智伯视作伯乐和恩人。

后来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还把智伯杀掉,取了智伯的头盖骨来作饮器。

智伯死后,豫让逃到了山里,他当初效忠于智伯,是因为只有智伯愿意重用他,他愿意用自己的忠诚回报智伯,于是就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慨,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一定要替智伯报仇!

后来,豫让隐姓埋名,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过刑的人,偷偷潜入赵国王宫,做了涮厕所的仆人,寻机杀死赵襄子。有一次,赵襄子如厕,他忽然之间觉得心跳快了许多,就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不久之后,豫让就被人带了上来,他拿出匕首,大喊着“我要为智伯报仇!”

最后,赵襄子身边的侍卫抓住了豫让,正当他们打算将豫让就地正法的时候,赵襄子却出手拦住了他们,赵襄子说:“这是一位义士,他刺杀我,我躲过去就好了。智伯没有后人,他的这个臣子却肯来找我报仇,此人是个有气节的贤人啊!”于是就释放了豫让。

豫让并没有因赵襄子放他一马就放弃报仇,他第一次行刺失败之后,就迅速策划好了第二次行刺。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豫让全身涂漆,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可是,他的妻子却还能从他的声音辨认出他,所以他又吞下火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

豫让的朋友劝说道:“你不会成功的,凭你的才干,如果肯侍奉赵襄子,那必然能受到重用,等你取得了他的信任,到时候再实行你的报仇大计,这样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后却说:“你的意思难道让我为了老朋友去打新朋友,为旧主而杀新主?这种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事,请恕我恕难从命。我之所以要一直找赵襄子报仇,并不在乎最后是否成功,我只是在阐明君臣大义而已。”

叫春秋和战国的原因

春秋是因为孔子所作的一部叫《春秋》的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的。

战国是因为诸侯连年混战而得名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春秋和战国的明确分解年:春秋为前770——前476,战国为前475——前221年,并被普遍认同。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古代战车为何退出历史舞台

一、驰骋疆场

战车制度在商代时已开始逐渐发展,那时候的战车已采用一车三员制,即一辆战车上配备有车左、参乘、车右三名甲士。“车左”持弓弩,负责远程攻击;“参乘”随身配有刀剑,负责驾驶战车;“车右”执戈矛,负责近战。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驷马最早指的就是拉战车的四匹马,“驷马难追”形容的就是驷马战车风驰电掣的速度。西周时已经开始出现驷马战车,驷马战车一方面增加了战车的动力,提高了车速,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战车的冲击力,提升了整体战斗力。那时候的战车已配备“车之五兵”,即“矛、戟、剑、盾、弓”,不仅能攻能守,还能兼顾长距离对战与短距离交战。作战车阵也已经有了方阵、雁行之阵、鱼丽之阵等多种形制。

到了春秋时期无论是战车的性能、装备、编制、阵形等均已达到了巅峰状态。自此,战车已完全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导地位。战车交战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屈原的《九歌·国殇》里是这样描写的:

“操吴戈兮披犀甲”甲士手执盾牌,身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战车车轮摩挲,短兵相接;

“矢交坠兮士争先”弓箭如雨坠落,战士奋勇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冲破了我方队形,搅乱了战车阵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左边的马战死沙场,右边的马被兵器所伤……

由此可观当时车战情形之一斑。

正由于战车在先秦战场上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战车的数量就自然成为了衡量当时各国军事实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标准。“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兵车万乘,戎卒七十二万人,故曰万乘之主”,拥有战车百乘称为家,千乘为国,万乘为主,这里很明显地将战车数量与势力强弱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可这样的情形,从春秋末期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

二、毁车为行

公元前541年,晋国派兵攻北狄。魏舒跟随荀吴率军作战,与狄人步兵遇于大原地区。大原地形险隘,晋国战车无法施展,纵使晋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盛,但相形之下,狄人的步兵机动灵活,尽占上风。于是魏舒提出了“毁车为行”,将战车甲士与随车兵卒合编成步兵作战。荀吴欲纳其议,却遭到战车甲士们的反对。

先秦时的战车甲士都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让他们弃车与兵卒合编,在一定程度上是降低其身份地位,故荀吴的亲信甲士带头违抗此令。荀吴与魏舒当机立断将带头反对的甲士斩首示众,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最后改编顺利进行,晋军大败狄军。此“毁车为行”之举成为古代车战转为步兵作战的重要标志。

而到了战国,一次更大的军事改革正在酝酿而生。赵国地处北边,常受到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待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之期,周边小国俱来骚扰。

赵武灵王力图改革国家之弊,他力排众议,取胡人服饰与军事制度之长,在本国进行“易服饰”“习骑射”的改革。号令全国着窄袖短衣的胡服,放弃车战,训练专业的骑兵队伍。不久,赵国的军事能力与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凭借着精良的骑兵部队,赵国向北方扩展了千里疆土,称霸一时。中原各国也纷纷仿效,骑兵逐渐开始兴起。

春秋名言名句大全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宪问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东周·春秋名人名言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聃 《道德经》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季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述而》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东周·春秋名言语录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里仁》

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 曾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东周·春秋名人名言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聃 《道德经》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八佾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