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百科 > 历史百科 >

春秋时期各国有几种货币

时间: 嘉欣 历史百科

据了解,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互相征战,互相竞争,也是政治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春秋时期各国有几种货币,欢迎参阅呀!

春秋时期各国有几种货币

春秋时期各国有几种货币

1、布币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从鎛得音称布;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首部中空,保留着作为工具时安柄的銎,称作空首布。后变为平首布,无銎,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平首布上面常铸有文字,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铢)”等币值单位。把钱币作成鎛形,说明这一地区曾以此种农具作为交换媒介。后王莽复古,一度重造布币。布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

2、刀币

刀币是商周时期的工具青铜削演变而来的,所以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有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东方的齐、燕等地,后来又发展到赵、中山等国与布币并存。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性,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4、蚁鼻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介绍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汉书·地理志》记载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战国策·西周策》则记载“莒亡于齐”。后齐人以莒为“五都”之一。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即墨二城复国。

莒国是东夷古国。据出土的甲骨文看商代已有莒国。莒地当时属青州姑幕国,清雍正《莒县志》说莒地“唐虞以前无考,商(属)姑幕国。此侯国也,殷爵列三等,而姑幕实侯此土,仅见之汉史中。”姑幕应是莒国的别名。

公元前11世纪,商纣无道,周起兵伐纣,莒人全力以赴助周灭商,并臣服于周。周朝建立后,没有封王室之人前来就国,仍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都于计(也称计亓,后人亦写作计斤,在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至春秋初迁都莒(今山东莒县),传23世,其中都计近300年。莒国的公族子孙以国都地名为姓,取一个计字,世代承继。鲁隐公二年(前720)至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73),莒的疆域较封国之初有所扩张。春秋时期疆域曾东起黄海,西至今沂水县境,南达今江苏赣榆,北至今昌邑县境,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

莒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遭受排挤时,多奔莒国避难。鲁庆父避难莒国时,鲁人贿赂莒人交出庆父。庆父交给鲁人后,鲁自食其言,未送贿赂,引起莒国不满。鲁莒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败。齐自恃其强,屡欺莒,莒国式微。周考王十年(前431),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后,进而灭莒,但莒离其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被齐国兼并。

春秋至战国初期莒国都城,位于今莒县县城的四周,东临沭河,西傍柳青河。《读史方舆纪要》“废莒县”条载:“旧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内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元至元中载“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明始砌以砖,即今之城垣。匝郭土阜,皆昔之故城基地。

莒国,子爵,《通志·氏族略》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山东密州莒县是也。”据《世本》记载,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故《左传》莒女称戴己、声己。《史记·楚世家》谓:“简王元年,北伐灭莒”,时当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汉书·地理志》谓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后归齐。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破齐,莒城不下。汉置莒县,又为城阳国。

故城西北角在前城子后村南50米,西墙伸到刘家菜园、韩家菜园前至南关村的消气岭以东。东南角湮没已久,无从查考。东墙所经至傅家洼以西,地名为“城子”。北墙至县化肥厂前。外城西北角“城子口”东西各有一段长200米,高3米的残墙。东南至潍徐公路一喧有明显的高地,特别是“消气岭”一带,墙基仍高2米多。

春秋战国为什么那么多名人

原因一:大争之世,对人才需求非常大

在春秋时候,中华大地有着几十个上百个诸侯国,他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纷纷谋求搜罗人才变法强国,这么多国家都需要人才,怎么办呢?国君们纷纷约束自己的行为,礼贤下士,并试图营造出一种非常好的政治环境以此来吸引各国的人才,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状态下,人们学术交流很是方便,自然容易涌现出很多人才了。

原因二:和平君主时期,学习环境好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是最多的,他们之间互相吞并和分裂,人才流动很频繁,各种思想互相博弈,有的支持周天子,有的支持诸侯,有的支持保护其他国家,于是各种学派就诞生了,什么儒家、道家、墨家和兵家,在七大诸侯国相对稳定了后,各国君主统治下,天下相对和平了些,学习环境好了,自然门派传承就比较,很多仕子为了能够谋个一官半职,纷纷去各国自荐,于是就导致这个时候人才很多。

原因三:舞台大,选择多

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在哪一国出生,并不一定非得效忠某个国家,比如苏秦配六国相印,合纵连横,孔老夫子到处游说自己的治国思想,张仪虽出生魏国但到了秦国才被重用,墨家致力于维护国家平衡,到处匡扶正义,这个时候是没有人秋后算账的,简而言之,合则留,不合则去,岂有他哉?正是这种多舞台的选择,才使得春秋战国期间,在这个国家不被录用,到了下个国家就可能会被录用。

原因四:大势所趋

这个时候,纵观全世界的话,整个世界在这个阶段几乎都进入了一个特定的时刻,中国有着诸子百家,而同时期的古希腊也有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古印度呢,也有了释迦摩尼。

后期天下同意后,统治者不再追求如何打天下,而是谋求如何统一思想、巩固天下,于是乎统治者大都为了这些目的,开始罢黜百家,独尊某一个学派。

春秋爵位最低的许国,它是怎么生存的

一、许国封爵最低

许文书是姜姓,吕国后代,有传言说是姜子牙的儿子,在周文王时期,担任刑律要职;周武王时代,参加过牧野之战,建有大功。后来被封到河南许昌一带,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男爵称号,算是最低级的封国爵位了。

许国的爵位最低

西周时期,许国虽然地位低、国土小,日子还算过得下去。

二、春秋时期,受尽欺负

许国处于中原宝地,交通发达,土地肥沃,诸侯觊觎,进入春秋后,处处受欺负,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1、郑国的凌辱

郑庄公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主,连周天子都敢打,许国这种小国,和郑国做邻居,算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打算向鲁国借地,以攻打许国,看穿他险恶用心的鲁国君主鲁隐公拒绝了他;

公元前712年,郑国找了个由头,联合齐鲁攻打许国,许国国君被迫逃亡卫国,两年后,在无限的惆怅、凄苦中客死异乡。

公元前697年,郑国内乱,许国趁机赶走郑国军队,重新立国。

2、依附楚国

郑国衰落后,楚国、晋国崛起,实力不济的许国继续过着卑躬屈膝的日子。

公元前654年,楚国攻击许国,许国国君裸着上身,出城谢罪,得以保住了国家;

楚成王在位时,再次攻打许国,许国国君第二次肉坦谢罪,之后被迫连续迁都,躲避锋芒。

3、被郑国灭掉

公元前576年,被郑国打怕了的许国国君,请求把国都迁到楚国境内。之后大约三五年,就迁一次国都,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军再一次伐许,许国国君许男斯实在受不了了,就投降了郑国,许国灭亡了。

之后在楚国的帮助下,勉强复了国,但已经不算标准意义上的诸侯了,于公元前375年,正式退出了舞台。

三、许国的悲剧分析

许国一直很悲催,原因就在于:

1、爵位过低。按照周礼,不能建高大的城邦防御;人口财富有限,也没实力防御。

2、地处中原腹地,四战之地,容易被欺负。灭掉许国的郑国、灭掉郑国的韩国、魏国后来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许国地处中原,周围都是强敌

3、没有明君。许国的历代明君,客观的说,都不咋地,缺乏积极开拓的意识。

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受欺负,许国是切切实实感受了一把!

什么春秋战国没有出现外族祸乱中原的情况

第一,中原很乱,不是外族不想来是不敢来。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历史上打仗最多水平最高的时代了,各国都是全民皆兵,一切为了战争运转,可以说是当时地球上最危险的地区。别说入主中原,周边诸族早就有多远躲多远。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没实力谁敢凑热闹。

第二,中原各诸侯国都是打架专业户,尤其是战国时代七雄都是在弱肉强食厮杀中活下来的精英,平时没事就天天打。各国人口众多、民风强悍,一人拿个棍子就有战斗力,组织几十万军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另外各国经济、军事、技术等各方面都远比外族发达,七雄不去打他们就不错了,秦、赵就动不动就拿周边异族练级,打的林胡、楼烦等部落到处跑。

第三,当时周边的异族包括北方的游牧民族都还没有那么强大,由于当时没有马鞍,还说不上骑兵的天下,打仗基本都是战车加步卒,正是中原各国的强项。后期骑兵兴起后,赵国和秦国的骑兵比他们玩的还溜,还不知道谁打谁呢。

第四,当时中原各国还是比较团结的,别看自己打的热闹,一旦外敌入侵,立马就不打了,抄家伙一起上。曾经燕国被欺负齐国带着一群兄弟立马就赶到了,一直追到老家,所以没有哪个异族愿意捅马蜂窝。另外,当时周王还在,很多大国都扯着“尊王攘夷”的大旗,巴不得有外族来呢。来了不仅能刷怪练级还能得声望。

152